[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被貶謫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兩次泛遊赤壁,分別寫下兩首赤壁賦,史分前後,蘇軾所遊的是黃州的赤鼻磯,並非三國時期赤壁大戰處。真跡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蘇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3。舉酒屬客4,誦明月之詩5,歌窈窕之章6。少焉7,月出於東山之上,裴徊于斗牛之間8。白露橫江9,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10,凌万頃之茫然11。浩浩乎如憑虛御風12,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13,羽化而登僊 14。
1 壬戌: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
2 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為既望(十五日為望日)。
3 興:興起。
4 屬客:(屬通囑)敬客。
5 明月之詩:指《詩經·國風·陳風·月出》。
6 窈窕之章:《詩經·國風·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即窈窕)兮、勞心悄兮。
7 少焉:片刻間。
8 斗牛:《晉書·張華傳》晉初,牛、斗二星宿之間常有紫氣照射,據說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張華命人尋找,果然在牛城(今江西豐城縣,古屬豫章郡)牢獄的地方,掘出龍泉、太阿二劍。後這對劍入水化為雙龍。
9 橫江:橫貫江上。
10 縱一葦之所如:一葦比喻小船,整句解作任由小船自如漂泊。
《詩經·國風·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11 凌:凌越。
万頃:百畝為一頃。
12 憑虛御風:形容風中漂行。《莊子·內篇·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
13 遺世獨立:形容遠離塵世,無牽掛。
14 羽化:(道家語)成仙。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卷三·對俗》古之得仙者 或身生羽翼 變化飛行
登僊:(僊同仙)登仙境。
屈原、宋玉等《楚辭·遠遊》美往世之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蘭槳16,擊空明兮泝流光17。渺渺兮余懷18,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19,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20,不絕如縷21,舞幽壑之潛蛟22,泣孤舟之嫠婦23。
15 扣舷:敲打船邊作節拍。
16 桂棹:桂樹造的棹[粵音驟],划船工具。(後推的叫棹)
蘭槳:蘭木造的槳。(前旁划的叫槳)
《楚辭·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櫂,今作棹,長槳;枻,短槳。)
17 擊空明:形容打在水中映月。
泝流光:(泝同溯)逆流水面的月光行走。
18 渺渺:悠遠的意思。
19 倚歌:伴着歌曲。
20 餘音:音尾,形容音響過後仍聞其聲。
嫋嫋:(同裊裊[粵音鳥])形容聲音婉轉。
21 不絕如縷:縷[粵音屢]是線,解釋為尚有一線連繫,形容餘音未了。
22 舞幽壑之潛蛟:幽壑是深谷,整句形容可使潛在深谷的蛟龍起舞。
23 嫠婦:[嫠粵音厘]寡婦,有說獨居婦人。
蘇子愀然24,正襟危坐25,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26,東望武昌27。山川相繆28,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29?方其破荊州30,下江陵31,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32,旌旗蔽空33,釃酒臨江34,橫槊賦詩3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36,駕一葉之扁舟37,舉匏罇以相屬38﹔寄蜉蝣於天地39,渺浮海之一粟40。哀吾生之須臾41,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42,托遺響于悲風43。」
24 愀然:[愀粵音悄]憂愁樣子。
25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坐。
26 夏口:(在今湖北武昌西面)
27 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28 相繆:互相盤繞。
29 孟德之困於周郎: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於周瑜。
30 荊州:(群名、在今湖北襄陽)
31 江陵:(今屬湖北)
32 舳艫:[粵音族盧]舳是船尾,艫是船頭,意船隻首尾相連。
《漢書·武帝紀》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
33 旌旗:[旌粵音烝]五彩羽毛旗子。
34 釃酒:[釃粵音司]斟酒。
35 橫槊賦詩:槊[粵音索]長矛,橫槊是橫執長矛,此描寫曹操揮軍南下英雄氣概。
36 侶魚蝦而友糜鹿:形容伴着魚蝦而與糜鹿(鹿的一種)為友。
37 扁舟:[扁粵音篇]
38 匏:[粵音咆]一種葫蘆。
罇:(同樽)
39 寄蜉蝣於天地:蜉蝣生命短,喻人生苦短。
40 渺浮海之一粟:大海中一粒小米,喻人之微小。
41 須臾:短暫。
42 驟得:做得到。
43 遺響:指洞簫餘音。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4,而未嘗往也;贏虛者如彼45,而卒莫消長也46。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4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48。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49。」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50,肴核既盡51,杯槃狼藉52。相与枕藉乎舟中53,不知東方之既白54。
44 逝者如斯:逝去的光陰如流水。
《論語·子罕第九》逝者如斯夫
45 贏虛者如彼:指月亮圓缺。
46 而卒莫消長:而終無增減。
47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指天地每一瞬間也在變動。
48 色:佛教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49 食:(有版本為適,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原稿為食。)
50 更酌:更換酒。
51 肴核:肴是熟肉,核是果品(果多有核)。
52 狼藉:(藉有作籍)狼臥息的草堆,有說狼離開時習慣把草堆弄亂,以不留痕跡,後被引用為凌亂。《史記·滑稽列傳》履舄交錯 杯盤狼藉
53 相与枕藉:互相靠着。
54 東方之既白:天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