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為漢傳佛教禪宗五祖,臨終前,欲授法衣,大弟子神秀在廊壁寫下一首偈詩,其後有俗姓盧的年輕弟子知道,因他不識字,口述由童子代寫另一首回應。卒獲傳法衣,成為六祖禪師。]
登時五祖下,有七百僧。五祖欲遷化時1,覓人傳法及分付衣缽。眾中有一上座,名曰神秀,遂作一偈上五祖: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後磨坊中盧行者,聞有此偈,遂作一偈上五祖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五祖亦見此偈,並無言語,遂於夜間教童子去碓坊中喚行者來2。
行者隨童子到五祖處,五祖發遣卻童子後,遂改盧行者名為慧能,授與衣缽,傳為六祖。
1 遷化:(佛教語)遷移化滅,人死之謂。有謂圓寂(玄奘語,為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之意。)又有謂涅槃(來自古印度,投過覺悟,從痛苦中解脫。)
2 碓坊:舂米作坊。[碓粵音對]
《六祖壇經·自序品》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
《祖堂集·卷二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
時眾中有神秀,聞師頻訓告,遂揮毫於壁。書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盧姓弟子回應)
身非菩提樹,心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
師云:「三更則至。」行者便唱喏。
至三更,行者來大師處。大師與他改名,號為慧能。
《景德傳燈錄·卷三·慧可大師下二世·前僧那禪師法嗣》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神秀竊聆衆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云: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燭令童子於秀偈之側寫一偈云:
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
其它版本 (神秀)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
其它版本 (神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敦煌版本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另一版本 (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