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其餘為《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易經最初用於占卜,原有三版本,《連山》(夏代)、《歸藏》(商代)、《周易》(周代),連山和歸藏已失傳,故易經只源於《周易》。易經被尊為所有經文之始,因萬物皆以其學說為開始。伏羲氏創造了八卦圖,後來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年)創作了六十四卦,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所作《爻辭》,亦有說《周易》是長時間經多人編寫。
到了春秋戰國,相傳孔子撰寫「十翼」用以闡述周易,分別為《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大象解釋卦辭/小象解釋爻辭)、《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漢武帝後稱十翼為《易傳》,列入易經。有說寫「十翼」還有孔子弟子,又或其他多人,蓋繫辭有‘子曰’,應是弟子記錄。
後世解讀易經和各易傳琳琅滿目,差異頗大,又無論卦辭爻辭,出現多個版本,不少頗籠統,不同著作解釋各異,故參考易經亦因時制宜,變化萬千,古人之解說亦言之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