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隨便不慎言易誤大事]
(第二十七章)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1
1 巧言亂德:花言巧語敗壞道德。
大謀:大事謀。
[孔子說「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是人的終生座右銘]
1 其恕乎:那是恕吧。(恕乃推己及人)
[孔子形容一些終日混混噩噩的人難成大事]
[孔子曰處事先有好準備,及結交賢仁之士。]
(第十章)
子貢問「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1,事其大夫之賢者2,友其士之仁者3。」
1 居是邦也:居於國家。
2事:事奉。
3友:交友。
這是每人都知,政府努力宣傳徒然,超速,危險及酒後駕駛時有發生,釀成不少意外,禍及無辜,其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罰,一經定罪必重罰,兼要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包括傷亡以後的費用,這才夠阻嚇力。無辜者及家人的一生幸福斷送,帶來永世悲痛,肇事者應予以重罰,個人的魯莽,亦要承擔不可忘滅的後果。
防範於未然,還有一樣叫行政拘留,駕駛者若不能通過酒精測試,或超速過某一限度,無論發生意外與否,應被立即拘留,根據法例,最多可七十二小時,若警方嚴厲執行此措施,勝過千言萬語。請想一想,酒後及魯莽或危險駕駛造成的交通意外令無辜受害人及家人一生所承受的身心痛苦,應認真警戒,相信此舉難有反對。此才乃德政也,政府勁度有為,莫乎此。
筆者見小巴乘客,十居其九不繫安全帶,此等人完全沒有意外危險的意識,自欺欺人,若有事故,保險公司可不賠償也。
[孔子認為對任何事不應抱怨]
(第三十五章)
曰:「莫我知也夫!」1
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2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3
1 莫我知也夫!:沒人瞭解我啊!
2 何為其莫知子也?:為什麼沒有人瞭解您呢?
3 下學而上達:下學知識而上達天。
《中庸·第十四章》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孔子論報德報怨]
(第三十四章)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1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2
1 何如:如何
2 直:正直。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禮記·表記第三十二》
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孔子講君子之道,並自謙無能。]
[孔子認為一旦離開職位便要放手讓別人幹]
(第二十六章)
1 不出其位:不越其本份。
《周易·艮卦》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泰伯第八》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憲問首篇是孔子弟子原憲所問。這一章是孔子回答如何成為完美的「成人」。]
(第十二章)
子路問「成人」1。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2,公綽之不欲3,卞莊子之勇4,冉求之藝5,文之以禮樂6;亦可以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8,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1 子路: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
問「成人」:問什麼是完美的人。
2 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臧粵音裝、紇粵音轄],被認為大智之人。
知:(通智)
3 公綽:魯國大夫孟公綽。
不欲:無貪慾。
4 卞莊子:[卞粵音便]魯國卞邑大夫,以勇見稱。
《荀子·大略》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不敢過卞。
5 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
6 文之以禮樂:以禮樂修飾。
7 何必然?:哪能如此呢?
8 見危授命:遇危捨命以赴。
[孔子籲為政者要慎言]
(第十五章)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1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2
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
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3
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4
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1 定公:魯定公(公元前556-495),姓姬名宋,魯國第二十五任君王,甚重用孔子。
有諸:有此事?
2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話不可以這樣說。
3 予無樂乎為君:做國君無甚麼快樂。
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只是說什麼都沒違抗。
4 如其善而莫之違也:如其正確而沒有人違抗。
不亦善乎?:不也好嗎?
[衛國父子爭君位,孔子弟子問如衛國君請孔子執政,將先做甚麼,孔子以下答話。]
(第三章)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1
子曰:「必也正名乎!」2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3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4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5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6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7
1 子路:仲由,曾為季氏家臣,又稱季路,孔子弟子。
衛君:衛出公,名蒯輒[粵音拐接],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粵音潰]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後,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争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绝。
待子而為政:(如果)等待老師治理國政。
子將奚先?:您將先做什麼?
2 必也正名乎!:必先正名份吧!
3 子之迂也!:老師迂迴不切事也!
4 野哉:粗野啊。
由:即仲由。
蓋闕如也:(闕同缺)總是採取存疑態度。
5 不中:不中正(不恰當)。
6 無所措手足:手足無措,意無所適從。
7 無所茍:不苟且馬虎。
[齊王景公問孔子為政之道,他答道在不同崗位需當適合其位的職責。]
(第十一章)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1。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3,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4,吾得而食諸5?」
1 齊景公:姓姜,名杵臼[杵粵音柱],齊國國君,景是謚號。
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王,臣要像臣下,父要像父親,子要像兒子。意思各司其職。
3 信如:如果的意思。
4 粟:穀子,即小米,此泛指糧食。
5 吾得而食諸:我吃得到嗎。
《管子·卷一·形勢第二》
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踰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孔子認為人的信用比任何事都重要]
(第七章)
子貢問「政」。1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2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 政:
政事。
民信:人民的信任。
2 去:除去。
[孔子弟子卜商表示為人恭敬則朋友遍天下]
(第五章)
司馬牛憂曰1:「人皆有兄弟,我獨亡2!」
子夏曰:「商聞之矣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4。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5,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 司馬牛:名犁,又名司馬耕,字子牛,孔子弟子,宋國恒魋[粵音頹]之弟,恒魋參與造反失敗逃亡,司馬牛也被迫逃宋到魯。 (孔子弟子有一同名者名耕、字子牛)
2 亡:此處解作[無]。
3 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4 論衡《命祿》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5 四海:古代稱五湖四海形容天下之大。(五湖是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巢湖、洪澤湖。四海是東海、黄海、南海、渤海。)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是人類永遠的座右銘]
(第二章)
仲弓問「仁」1。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2;使民如承大祭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 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弟子)。
2 大賓:貴賓。
3 承大祭:奉承大祭典。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說為仁,一連列舉四句非禮勿為的態度。]
(第一章)
顏淵問「仁」1。
子曰:「克己復禮2,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3?」
顏淵曰:「請問其目4?」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5,請事斯語矣6!」
1 顏淵:顏回、字子淵,孔子弟子。
2 克己:克服約制自己。
復禮:合乎禮。
3 而由仁乎哉?:而靠別人嗎?
4 請問其目:請問其具體項目。
5 回:顏回自稱。
不敏:不聰敏。
6 請事斯語矣:願遵此語。
[孔子和弟子子貢談論另外兩弟子的不同處事態度]
(第十六章)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1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2
曰:「然則師愈與?」3
子曰:「過猶不及。」4
1 師:顓孫師、字子張,孔子弟子。
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也孰賢?:誰較賢達?
2 過:過分。
不及:達不到。
3 愈:勝過。
與:(同歟[粵音如])問詞。
4 過猶不及:意思是無論過份或不及也一樣不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