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謂小人滿街,醉眼想起前聞之普選,相信有理由將之擱置,否則一人一票,小人滿街,投者皆小人票,後果勘虞。君子之對立是小人,古已有論。至於謙謙君子為何消聲匿跡,醉眼不得而知,只能往古書裡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第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第四》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第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第十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第十六》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第十七》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第二章》
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詩經·小雅·桑扈之什·角弓》
君子在野 小人在位《尚書·虞書·大禹謨》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小戴禮記·表記》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易經·第十一卦·泰卦·彖傳》
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易經·第十一卦·否卦·彖傳》
小人无咎,君子吝。《易經·第二十卦·觀卦》
君子得輿,小人剝廬。《易經·第二十三卦·剝卦》
君子吉,小人否。《易經·第三十三卦·遯卦》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君子好遯,小人否也。《易經·第三十三卦·遯卦·象傳》
小人用壯 君子用罔《易經·第三十四卦·大壯卦》
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春秋魯國大夫御孫》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
小人殉財,君子殉名《莊子·雜篇·盜跖》
君子之言寡而實 小人之言多而虛《說苑·談叢》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近君子,則朝無比政。遠小人,則聽不私邪。小人非無小善,君子非無小過。君子小過,則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鉛刀之一割。..善小人之小善,謂之善善,惡君子之小過,謂之惡惡.. 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聞惡必信,則小人之道長矣;聞善或疑,則君子之道消矣。為國家者,急於進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唐·魏徵·論君子小人疏》
不可以小人之慮度君子之心《晉書·卷五十·列傳第二十·庾峻》
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飲恨半山堂》
觀棋不語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四》
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猶懷畏人之心。《明·洪應明·菜根譚》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應明·菜根譚》
君子持身之符 反為小人營私之具矣《明·洪應明·菜根譚》
小人之遇福非分也,有命也:當禍,分也,非命也。君子之遇禍,非分也,有命也;當福,分也,非命也。..君子稟陽正氣而生,小人稟陰邪氣而生。無陰則陽不成,無小人則君子亦不成..
由是知君子小人之時有盛衰也。治世則君子六分。君子六分,則小人四分,小人固不勝君子矣,亂世則反是。.. 君子常行勝言,小人常言勝行。.. 君子見善則喜之,見不善則遠之;小人見善則疾之,見不善則喜之。..君子見善則就之,見不善則違之;小人見善則違之,見不善則就之;君子見義則遷,見利則止;小人見義則止,見利則遷。.. 其興也,君子常多而小人常鮮。其亡也,小人常多而君子常鮮。君子多而去之者,小人也;小人多而去之者,君子也。君子好生,小人好殺..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北宋·邵雍·漁樵問對》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司馬光·資冶通鑑·周紀·周紀一》
先小人 後君子《西遊記·第八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