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3年,魯國文公宴衛國大夫甯武子,席間賦《湛露》《彤弓》兩首詩經,甯武子未回應,認為是僭用前天子設宴奏樂時曾用的詩,所以不敢干犯也。文中「敵王所愾」,後人取‘敵愾’二字,加《詩經·國風·秦風·無衣》中‘同仇’二字為成語「敵愾同仇」。]
衛甯武子來聘1,公與之宴,為賦湛露2,及彤弓3,不辭4,又不荅賦5,使行人私焉6,對曰,臣以為肄業及之也7,昔諸侯朝正於王8,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9,諸侯用命也,諸侯敵王所愾10,而獻其功,王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11,以覺報宴12,今陪臣來繼舊好,君辱貺之13,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14。
1 甯武子:衛國大夫甯俞,武是謚號。
來聘:亦稱聘問,即訪問。
2 湛露:《詩經·小雅·白華之什》篇名,周王宴諸侯的詩。
3 彤弓:《詩經·小雅·彤弓之什》篇名,周王宴賞諸侯的詩。
4 不辭:不辭謝。
5 不荅賦:(荅同答) 不賦詩回答。
6 行人:外交或禮賓事務人員。
私焉:私下探問。
7 肄業:(肄音義)練習。
8 朝正於王:於正月向王朝賀。
9 當陽:登位。
10 敵王所愾:愾[此讀粵音概]氣憤,整句解釋被王所氣憤者,其他人也同視為敵。
11 玈:[粵音爐]黑色。
12 以覺報宴:覺是彰表,整句是酬報宴樂。
13 辱貺:[貺粵音放]賜贈。
14 干大禮:干犯大禮。
自取戾:自取其罪。
《詩經·國風·秦風·無衣》
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清史稿·列傳二百十三·李宗羲列傳》
如蒙皇上乾綱立斷,速諭停工,天下臣民,知皇上有臥薪嘗膽之思,必共振敵愾同仇之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