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遊太山(泰山),見隱士榮啟期(有曰榮聲期)鼓琴(有曰鼓瑟)而歌,問他為何樂,他以下回答。]
(第七節)(節錄)
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1、不免襁褓者2,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1 不見日月:形容未出生而胎死腹中。
2 不免襁褓者:襁褓是包裹嬰兒衣物,此意謂夭折。
《孔子家語·卷四·六本第十五》
期對曰:「吾樂甚多,而至者三。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得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說苑·卷一七·雜言》
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已得為人,是一樂也。人以男為貴,吾既已得為男,是二樂也。人生不免襁褓,吾年已九十五,是三樂也。夫貧者士之常也,死者民之終也,處常待終,當何憂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