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韋應物 (公元737–792年)
[滁州[滁粵音除]在金安徽縣西,西澗在西郊,詩人罷官滁州刺史,寫於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1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2
1 黃鸝:即黃鶯。
深樹:枝葉茂盛樹木,或樹林深處。
2 野渡:郊野渡口。
自橫:意閒放漂浮。
唐·韋應物 (公元737–792年)
[滁州[滁粵音除]在金安徽縣西,西澗在西郊,詩人罷官滁州刺史,寫於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786年)。]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1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2
1 黃鸝:即黃鶯。
深樹:枝葉茂盛樹木,或樹林深處。
2 野渡:郊野渡口。
自橫:意閒放漂浮。
[晉朝吳猛幼年喪母,家裡夏天蚊子多,為使父親安睡,自己赤着身子,吸引蚊子叮自己身體,此實被視為荒謬。吳猛長大後在吳國做官,後得高人指示得道,被封大洞真君。]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取膏。雖多不驅之。恐其去以而噬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詩曰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
恣取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狄仁傑(公元630﹣700年),武則天時任丞相,之前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時任汴州判佐被誣告,適逢工部尚書閻立本召訊,弄清真相,感嘆地向他道了以下的說話,並推薦他任並州都督府法曹,成語「滄海遺珠」出於此。]
(第一節)
「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蘇味道(公元648﹣705年),武則天當政時曾任宰相數年,為人阿諛奉承,處事馬虎敷衍,對人有以下的說話,成語「模棱兩可」源出於此。]
(第三節)(節錄)
「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1,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2。」
1 必貽咎譴:必招致咎病譴責。
2 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就像摸椅子的棱角,兩邊都摸到。
[日者是古代觀天象占卜之人,有說司馬遷所寫日者列傳原文早在東漢時代已失傳了。此章寫漢朝時代,大夫宋忠與賈誼聞楚國人司馬季主之名拜訪。]
3 何居之卑:為何所處地位卑微。
4 何行之汙:(汙同污)為何行業之污濁。
[本卷論人之禍福不一定是最終結果,成語「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源出於此。]
1 塞上:指長城一帶。
2 術:術數(古代包括星相、占卜和醫藥)。
4 弔:慰問。
5 居數月:過了數月。
6 將:帶領。
7 家富良馬:家多良馬。
8 髀:大腿。
9 大入塞:大舉攻入邊塞。
10 引弦:拉着弓,比喻拿武器作戰。
11 十九:十有九人,喻極多也。
12 相保:互相保存(性命)。
13 化不可極:變化無極。
[孔子認為對事物的認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諭人不可濫竽充數。]
(第十七章)
子曰:「由1!誨女知之乎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
1 由:孔子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2 誨:教誨。
女:(古通汝)
3 是知也:是智也。
[描寫妻子思念丈夫]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1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2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3
未見君子、憂心惙惙。4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5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6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7
(詩中首數句亦見於《小雅·鹿鳴之什·出車》
1 喓喓:[粵音腰]蟲鳴聲。
趯趯:[粵音愓]形容跳躍。
阜螽:[螽粵音中]蚱蜢。
2 覯:[粵音夠]相遇。
降:放下、安寧的意思。
3 陟:登高。
蕨:野菜名,可食。
4 惙惙:愁苦。
5 說:(通悅)
6 薇:草本植物,可食。
7 夷: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