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乃舊時啟蒙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出自宋朝,但不知何處何時,有說作者是王應麟,有說區適子,這本經典內容包羅萬有,概括哲學歷史,倫理科學,網羅古今,坊間有不同版本,除了開首,後半部段落次序及文字也有所不同,奇怪是傳自宋朝,後部份囊述元朝至民國,相信是後期出版加上。]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1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2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3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4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5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6
1《論語·陽貨第十七》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2 孟母姓仇,戰國鄒人,從墳場附近搬到市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
3 五代時,竇禹鈞(又稱竇燕山),五子都考上進士。
4 《韓非子·和氏第十三》和氏之璧
《韓詩外傳》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成行
《禮記·學記》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道。
5 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夏天天氣很熱,他就用扇子先將父親的床鋪搧涼,再請父親就寢;冬天,他就先將父親的被子睡溫暖。《扇枕温衾》被列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所當執:所應當執行。
6 東漢末年的孔融,四歲時將大的梨子讓兄長 。[孔融(公元153-208年)乃孔子第二十代孫。]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7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8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9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10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7 首孝弟:首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8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9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時是晚上十一時開始,每兩小時轉下一個時辰。
10 黃道是地球與太陽在宇宙中運行旋轉的相對關係所形成的軌跡。
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11
曰岱華 嵩恆衡 此五岳 山之名 12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13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14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11 長江是第一大河,黃河是第二大河,還有淮河和濟水。
《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12 東嶽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五嶽之首),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又名常山)清代順治時遂稱恆山,南嶽衡山(古代稱霍山)。
《說苑·辨物》五嶽者,何謂也?泰山,東嶽也;霍山,南嶽也;華山,西嶽也;常山,北嶽也;嵩高山,中嶽也。
13 六穀是稻米、高梁、黃豆、麥、黍(黏的小米,俗稱黃米,磨成粉製麵)、稷(不黏的小米,有稱粟),中國在上古時代沒有稻,是後來從南方引進,所以古語說[五穀豐收]。
14《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酸苦甘 及辛鹹 此五味 口所含
羶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15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當順敘 勿違背 16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17
15 匏瓜與陶土做吹奏樂器,如笙、壎。用獸皮製成樂器為鼓,如晉鼓、腰鼓、博浪鼓等。木製的樂器有木魚、梆子、拍板、柷[粵音竹]和敔[粵音宇](常用於祭孔大典中)。石製樂器有磬(石磬)。金屬鑄成的樂器有鐘、鑼、鈸、鐃等。絲類樂器是因為中國古代用蠶絲做弦,故稱為絲類,有琴、瑟、箏,以及後來的胡琴、琵琶。其它管樂器皆用竹管造。
《禮記·樂記》土曰塤[古代陶製吹奏樂器],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絃,石曰磬[粵音罄,石造敲擊樂器],金曰鐘,木曰柷敔[粵音祝語,兩種木製敲擊樂器]。此謂八音也。
16 古有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17 五等喪服分為斬衰[此讀粵音吹]、齊衰[此讀粵音之吹]、大功、小功、緦麻五種,以親疏為差等,各有不同喪服守孝期,最重為斬衰,兒子為亡父所穿。
禮樂射 卸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18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19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凡訓蒙 需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20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21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22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23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24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25
18 古六藝:《周禮·地官司徒》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通御或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19 早有甲骨文、鐘鼎文,再來是大篆、小篆,繼之有隸書、草書。
20 詁:古言。
21 南宋·朱熹所著的《小學》
22 南宋·朱熹稱《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宋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23《孟子》這本書共有七篇,是孟子的學生萬章與公孫丑等人記錄老師言行的書。
24《中庸》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寫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無定論,一說是孔伋(孔子之孫),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
25《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寫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無定論,一說是曾子,另一說是孔子七十學生所作,共有十章。《大學》所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26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27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28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29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30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31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32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33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26 《孝經》共十八章。
南宋·朱熹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合稱《四書》。
27 《詩經》《書經(即尚書)》《易經》《禮記》《周禮》《春秋》合稱六經。
28 古時《易經》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稱為三易,《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
29《尚書》典、謨、訓、誥、誓、命等六種文體。「典」,常也,堯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謨」是大臣獻上的計策,如大禹謨。「訓」,誨也,是大臣對君主的進諫,如伊訓。「誥」是君主發布的命令,如湯誥、周誥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時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達的命令。
30 周公:(即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
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塚宰)、地官(戶部大司徒)、春官(禮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屬於天子之下,各司其職管理國家大事。
31 漢朝兩位著名儒者(叔侄),述說聖人言論,一是大戴戴德,將《禮記》刪訂為八十五篇,二是小戴戴聖,將《禮記》刪訂為四十六篇(即現今留存者,加上後人增補三篇,合計為四十九篇),其內容完整的保存了古聖先賢的言論,齊備了各種節慶、祭祀、大典的禮節儀式,與五分十二律等音律樂理。
32《詩經》分國風、大雅、小雅、頌等四種文體,稱為四詩。古時候詩歌一體,有詩必有歌。「國風」是採自諸侯各國的民俗歌謠。雅者正也,正式場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諸侯朝覲天子時所吟誦的詩歌。「小雅」是天子宴享賓客時所吟詠的詩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所奏唱的樂歌,有周頌、魯頌、商頌三。《詩經》經過孔老夫子整理,刪訂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遺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數通稱「詩三百」,內容記載從事父至事君,人倫之道無所不備。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不學詩,無以立。」周平王向東遷都洛陽後,歷史上稱為東周,周王室逐漸衰弱,周天子無法號令天下諸侯,當時吟唱詩歌的風氣也就逐漸沒落消失了。於是孔老夫子寫出《春秋》這一本書。
33「傳」是解釋「經」的書,有魯國公羊高寫的《公羊傳》,有與孔夫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寫的《左傳》,還有漢朝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這三本傳都是針對《春秋》作註解。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34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35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36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37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38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39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40
34 荀子名卿,戰國時楚人,著《荀子》一書,主張「性惡」說,「勸學篇」尤其有名。揚子即揚雄,漢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經》、《法言》二書,《太玄經》是參照《易經》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經》《中說》二書。老子和莊子是道家的開創者。老子有《道德經》傳世,倡導無為而治。莊子著《南華真經》,屬於寓言式的著作。
35 唐堯和虞舜合稱二帝,他們視國家為公器,傳賢不傳子,把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
36 禹姓姒[粵音似],夏后氏(公元前2200-2101年),因治水有功,後世尊稱大禹。
湯姓子名履(公元前1675-1646年),商朝創建者,後世稱商湯。
周文王,姬姓名昌(公元前1152﹣1056年),周朝末之首領;其子周武王(公元前?〜1043年),西周第一代天子。
37 夏桀在位時因為暴虐無道,成湯起而討伐。
38 周文王行仁政,諸侯都來歸附,直到周武王時,因為商朝紂王荒淫無道,才聯合諸侯討伐紂王。
39 周武王在鎬京建立國都,史稱西周,到周平王遷都洛陽之後改稱東周。東遷之後,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綱紀和政治制度逐漸瓦解,諸侯各自為王,為了擴張勢力彼此爭執,干戈相向,天下變得紛亂不堪。一些謀士與投機分子趁機崛起,周遊列國擔任說客謀取功名,在各國之間進行游說。
40 周平王東遷開始稱為春秋時期(因孔夫子編《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後,稱為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產生了五位霸主,不同記載有不同次序:
《史記》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
戰國時期之後,產生了齊、楚、燕、趙、韓、魏、秦等七個強國。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41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42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43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44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45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46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47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48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49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50
41 秦王姓嬴[粵音形]名政,採用李斯的策略,兼併六國的領土。傳到第二代胡亥時,被項羽和劉邦推翻了。
42 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雄相爭,最後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天下又回歸統一的局面。漢高祖劉邦興起,建立漢朝的基業,是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傳到第十一代漢平帝時,被外戚王莽奪取了帝位。王莽篡漢後,改國號為新。
43 漢光武帝劉秀推翻王莽,復興漢室,建都洛陽,史稱東漢(王莽以前的時代稱為西漢)。兩漢共傳了四百多年,到漢獻帝時,被曹操之子曹丕所篡廢。
44 晉朝(司馬炎)繼起,滅了三國,結束紛亂的局面。又因為五胡亂華,晉把國都遷到江南建康,稱東晉。
45 晉朝傳了一百多年之後,至晉安帝時被劉裕所篡,進入南北朝時代。北方被外族所統治,南方是偏安江左的漢族朝廷,稱為南朝。為了與其他的朝代有所區別,史學家便將南朝這四個朝代的國號加上「南」字,分別為南宋、南齊、南梁、南陳,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46 北方的北朝始於拓拔珪建立北魏,傳至魏孝文帝,他注重禮樂及教育,又施行漢化政策,改姓元,史稱元魏,以別於曹魏。至魏孝武帝時分裂為東西魏,不久,宇文覺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
47 楊堅建立了隋朝,結束南北朝,統一天下,即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間疾苦,因改立次子楊廣為太子,種下禍因。楊廣即隋煬帝,荒淫無道,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連年征討的結果,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只傳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滅亡了。(迨[粵音代]等到)
48 唐高祖李淵倡導仁義之師,平定隋朝的亂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國基。
49 唐朝傳了二十代,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滅了唐朝,才把國號改為後梁(為與前面的朝代有所區別,因此另加「後」字)。
50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及後周,這五個朝代稱為五代,差不多同期並存還有十國。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51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52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53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54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55
權閹肆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56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57
由康雍 歷乾嘉 民安富 治績誇 58
道咸間 變亂起 始英法 擾都鄙 59
同光後 宣統弱 傳九帝 滿清歿 60
51 炎是火的意思,宋朝人認為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屬火而興盛。趙接受後周恭帝的禪讓(實際是逼恭帝遜位),建立宋朝。因為重文輕武,被元朝所滅。
南北混是北方遼、金、元常攻打中原(稱南方)造成混亂。
52 契丹族建立遼國,與女真族建立金國,版圖上稱帝,後來金滅了遼。北方的蒙古人元太宗滅了金國,傳至元世祖忽必烈時,終於滅了南宋,建立元朝。
53 元朝(前為蒙古帝國)的輿圖(古代疆域地圖),比以前任何朝代還要大,只傳了九十年就被推翻了。
54 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討十八年,改國號為明,定年號為洪武,在金陵(南京)建都。
55 在明成祖時,將國都遷往燕京(北京),又傳了十六代到崇禎皇帝。
56 太監弄權腐敗,盜匪流寇李自成,自稱闖王,率兵直闖北京,崇禎自縊於煤山,結束明朝二百七十七年。
57 清世祖奉天承命,使天下恢復安定,是滿清王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58 傳位給康熙、雍正,歷經乾隆、嘉慶,一百多年。
59 道光咸豐年間,國衰弱,內亂是太平天國興起,外患是英法兩國騷擾侵犯。咸豐帝死後,慈禧太后掌權。
都鄙:古代王侯大夫獲封的采邑,後泛稱城市鄉村。
《周禮·天官冢宰》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二曰法則,以馭其官。三曰廢置,以馭吏。四曰祿位,以馭其士。五曰賦貢,以馭其用。六曰禮俗,以馭其民。七曰刑賞,以馭其威。八曰田役,以馭其眾。
60 同治、光緒年代,清朝勢弱,自清世祖傳至第九位皇帝宣統,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
革命興 廢帝制 立憲法 建民國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後漢三 國志四 兼證經 參通鑑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61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62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63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64
61 孔老夫子聽說魯國有一位神童項橐,雖然只有七歲,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益。
62 宋朝趙普(曾任中書令,後任宰相)好讀《論語》,並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傳為美談。
63 西漢時的溫舒,編織蒲草,將書抄在蒲蓆上。還有一位公孫弘,削竹子做成竹簡,把借來的書抄在上面。
64 晉朝人孫敬,在頭髮上綁了繩子在懸在頭頂的木樑上,打瞌睡時,繩子扯動頭髮會痛醒(記載於廿五史中)。戰國時的蘇秦,欲睡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65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66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67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68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碁 69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70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65 晉朝時的車胤,抓些螢火蟲放在網袋中,利用一閃一閃的微弱螢光來讀書。
另外一位名叫孫康,夜晚時,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來讀書。
66 漢人朱買臣,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一路背誦回家。
隋朝的李密,平日放牛,常常把書掛在牛角上苦讀。
67 宋朝的文學家蘇洵,號老泉,蘇軾之父,二十七歲時忽然覺悟,開始發憤讀書。
68 五代時,後宋的梁灝,八十二歲還能考中進士,而且在朝廷的殿試中對答如流,脫穎而出成為狀元。
69 北齊的祖瑩,自幼好學,八歲就能吟詩。
唐朝的李泌,七歲時即能以碁(同棋)為題作賦。
70 蔡琰字文姬(公元177~249年?),東漢末年名士蔡邕(公元132﹣192年)的女兒,自幼通音律,「胡茄十八拍」是著名作品。曾被匈奴虜居十二年,曹操重金贖還。
晉朝宰相謝安的姪女謝道韞,是王羲之的兒媳,能出口成詩。
《胡笳十八拍》張靜嫻
曲詞:蔡文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sZRPhl7iw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71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72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73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74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71 唐朝的劉晏(公元716-780年),通過童子科的考試,做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負責校對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劉晏歷仕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
72 有為者 亦若是:有作為的人亦如是也。
《孟子·滕文公上》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73 苟不學 曷為人: 苟且度日,那還有什麼資格做人?
74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籯是竹造的籠子。
《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