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初哥學【三國演義】第九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後出師表》諸葛亮

[此賦寫於建興六年(公元228),在北伐中原前給後主劉禪的表文,惟未收錄於《三國志》或《諸葛亮文集》,只見於三國孫吳時期張儼之《默記》和《三國演義》,亦由於文中頗有争議之處,故有學者認為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

(第二至九節)(節錄)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1,王業不偏安2,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4:故五月渡瀘5,深入不毛,並日而食6──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7,又務於東8,兵法乘勞9:此進趨之時也10

1 賊:指曹魏。

2 王業不偏安:帝王之業不偷安。

3 孰與伐之:意謂兩者相比,應取何者。

4 宜先入南:指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之事。

5 五月渡瀘:指渡瀘水伐南蠻之事。

6 並日:兩日並作一日。

7 疲於西:建興六年(公元228),諸葛亮初出祈山,曹魏西部三郡叛變。

8 務於東:在魏、吳邊境附近,東吳大將陸遜擊敗魏大司馬曹休。

9 乘勞:乘()其勞頓。

10 進趨:進

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竝日月11,謀臣淵深12,然涉險被創13,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14,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15,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16,群疑滿腹,眾難塞胸17;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18,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19,其用兵也,仿怫孫、吳20,然困於南陽21,險於烏巢22,危於祁連23,逼於黎陽24,幾敗北山25,殆死潼關26,然後偽定一時耳27;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11 高帝:劉邦死後謚[粵音試]號高皇帝。

  明竝日月:(竝同並)明並比日月。

12 淵深:學識廣博。

13 涉險被創:楚漢爭,劉邦屢敗於楚軍,漢初(公元195)被淮南王英布的士兵射中,(公元203)被項羽射傷胸部;(公元209)在白登山遭匈奴圍困。

14 良:張良,漢高祖謀士,與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
平:陳平,漢高祖謀士,後位至丞相,歷史記載六出奇計。

15 劉繇:[繇粵音由]東漢末年揚州刺史,南渡長江,被孫策攻破。
王朗:東漢末年會稽太守,兵敗降於孫策,後為曹操征召,魏王曹叡時任司徒,在祁山前魏蜀兩軍對峙時,兩人罵戰,被諸葛亮氣煞而撞死於馬下。《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

16 動引聖人:動輒引用聖人之言。

17 眾難塞胸:塞胸是疾病填胸,此句喻心中疑難不易解脫。

18 孫策:生卒於公元175-200年,但此賦寫於建興六年(公元228)時孫策已亡,其弟孫權為吴王。

19 殊絕於人:超於常人。

20 孫:孫武,春秋吳國將領,著有兵法十三篇。

  吳:吳起,戰國時兵法家,著有《吳子兵法》。

21 困於南陽:建安二年(公元197),曹操在宛城(漢時南陽群的治所)為張繡所敗,身中流矢。

22 險於烏巢:建安五年(公元200),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缺乏糧食,後焚燒袁紹在烏巢所屯糧草才得脫險。

23 危於祁連:(祁連即祈連山或祁山)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圍祈城,險被袁將審配的伏兵所射。

24 逼於黎陽:建安七年(公元202),袁紹死,院譚袁尚固守黎陽,曹操連戰不克。

25 幾敗北山: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率軍出斜谷,至陽平北山,與劉備爭奪漢中,曹軍心渙,遂撤還長安。

26 殆死潼關:幾乎死於潼關。建安十六年(公元211),曹操與馬超、韓遂戰於潼關黃河邊,操避入舟中,馬超沿河追射之。

27 偽定一時:曹操統一北中國,僭稱國號,諸葛亮斥其偽。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28,四越巢湖不成29,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30,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31,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32,中間期年耳33,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34,突將、無前35,賨叟、青羌36,散騎武騎一千余人37,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38,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39;事不可息,則住與行40,勞費正等41;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28 五攻昌霸:建安四年(公元199),劉備奪取徐州,東海昌霸叛曹,群縣多歸附劉備。

29 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為軍事重鎮,巢湖在南,與孫吳屢在此作戰。

30 李服圖之:李服圖謀殺曹操。

31 夏侯:夏侯淵,曹操遣夏鎮守漢中,劉備取得益州後,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漢中,蜀將黃忠陽平關定軍山,擊殺夏侯淵。

32 漢中:(郡名)

33 中間期年耳:一年間。

34 曲長、屯將:古代軍隊編制,將軍下依次為部、曲、屯。(有版本為驅長屯將)

35  突將、無前:衝鋒將士。

36 賨叟、青羌:[賨粵音叢],蜀軍的少數民族部隊。

37 散騎武騎:騎兵名號。

38 若復數年:再過數年。

39 事不可息:戰事未息。

40 住與行:守與攻。

41 勞費正等力所費正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42,當此時,曹操拊手43,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44,西取巴、蜀45,舉兵北征,夏侯授首46: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47,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48,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49

42 敗軍於楚: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在當陽長坂[粵音板]被擊潰,當陽屬古楚地。

43 拊手:[拊粵音俯]拍手。

44 東連吳、越:指建安十三年(208)蜀、吳聯軍赤壁大敗曹軍之役。

45 西取巴、蜀:建安十六年(211),劉備進入益州,攻下成都,巴、蜀即現今四川。

46 授首:被斬首。

47 秭歸:[秭粵音姊]地名,今湖北宜昌市。

  蹉跌:失墜,失敗意思。指劉備為關羽報仇,卻為吳軍所敗。

48 利鈍:喻順利或困難。

49 逆睹:逆見,預見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