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No Paper? (旅遊篇二)

部份東南亞國家貪污風氣盛﹐已是公開的秘密。

八十年代初期﹐本人和太太及幼兒與數個家庭大夥兒往巴里島Club Med 渡假﹐不少是拿着CI 簽証﹐在入境排隊時﹐一穿制服職員從辦公室出來﹐見到我們一起拿着CI的﹐叫我收集自己一團的CI跟他入辦公室﹐他招呼我入內坐下﹐問我要不要喝東西﹐我有點受寵若驚﹐他拿着十本CI﹐逐頁翻看﹐過了數分鐘﹐他終於忍不住說﹕No Paper? 我不明所以﹐CI每一頁都是紙﹐為何No paper? 但很快便悟起來﹐他說的紙是銀紙﹐出發前也曾聽說每人要在CI內放一兩塊美金﹐於是從錢包內拿出二十美元﹐順利過關﹐辦妥手續跑出來﹐拿護照的仍在排隊﹐原來CI是非常受歡迎﹐怪不得有貴賓式的待遇。

另一次是在中國大陸﹐也是香港回歸前的90年代﹐跟一伙朋友乘內河船往湛江登岸﹐但疏忽了孩兒的回鄉證過了期﹐過不了關﹐要即回港甚可惜﹐後來關員請示上司﹐招呼我入辦公室﹐我心想﹐要是花點錢可解决﹐還是值得的﹐辦公室內的職員沒穿制服﹐告訴我說可給一次性臨時入境蓋印﹐但離境也要從該處走﹐我告訴他我們是一團朋友﹐行程安排兩天後是在羅湖回港﹐他真的很幫忙﹐在回鄉證(那時是一本多頁的)寫上在羅湖離境﹐讓我們可以繼續行程﹐但我的心忐忑﹐要給他多少錢呢﹖萬一他不收﹐還....﹐始終行賄是犯法的事﹐最後﹐我對他說﹕謝謝你﹐我要付多少錢﹖他斷然說﹕不用。我深明內地官員不是每個都貪污的﹐又或者﹐我幸運地碰到的是第十個。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美國為何要救大企業 (下) (投資篇十五)

金融海嘯發生前的一段日子﹐我每次往銀行都被銀行職員推銷雷曼或類似產品﹐我知道為甚麼﹐因為佣金回報有二至三個percent﹐一般本港股票標準佣金最高也只是0.25%﹐况且買債券或此等類似債券之銀碼較股票大﹐交易起碼數十萬元。但我每次都問銀行職員一問題﹐不幸﹐全部都不識作答﹐包括銀行經理﹐甚至有些連我的問題問甚麼也不懂。我的問題是﹕此債券的underlying securities 是甚麼﹖此等產品的息率回報比較相當高﹐一般也有五六厘以上﹐當時銀行存款是兩三厘。

上段文字解釋了為甚麼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投資銀行, 即人稱的i-bank (investment bank)全部熱衷於推銷此類產品﹐你現在明白為甚麼這些金融機構的頭子花紅每年以億美元計。又因為如此高回報﹐不特金融機構參與這遊戲﹐一些不是金融行業的大企業也參與分一杯羹﹐通用汽車是一個例子。

言歸正傳﹐美國政府為甚麼要救大企業﹖

20082010 年﹐美國超過三百間銀行倒閉﹐今年2011年頭至今仍有39間銀行被接管﹐Citibank出事前後有一個應該出現的現象﹐但沒有發生﹐我一直在問﹕為何沒有擠提bankrun? 香港穩健的銀行如東亞也因謠傳而導至有人排隊提款﹐這証明一個事實﹐美國人根本沒有存款。為甚麼要救花旗銀行﹐不是因為她是全世界最大銀行(現在已跌至十名外), 花旗銀行若倒閉﹐整個美國社會Credit 全消﹐人不再互相信任﹐信用兩字破產﹐又是那一句﹕Too big to fail.

AIG 若破產﹐整個美國立刻沒有保險﹐退休金沒有了下落﹐可能引發放火打劫﹐還是那一句﹕大到不能跨掉。

我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我認識居住在美國的朋友﹐沒有一個是擁有美國牌子的汽車﹐General Motors 連年虧蝕﹐為甚麼還要救它﹖汽車公司在底特律城顧用九十多萬名工人﹐要是停業﹐九十幾萬工人和家人一起示威﹐一共幾百萬人操上街﹐還有相關行業﹐如鋼鐵﹐玻璃﹐汽車零件﹐保險...不知多少人﹐全部失業﹐問你驚未! Too big to fail 囉﹗

政府最怕是動亂﹐每間大企業的僱員均以十萬計﹐怎能讓它們倒閉。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美國為何要救大企業 (上) (投資篇十四)

這是大概兩年多前金融海嘯發生的事﹐近期與一些朋友交談﹐大部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筆者在此用最簡單的試述。首先﹐金融海嘯的元兇是下述兩種新產品﹐最大幫兇是美國政府縱容銀行無節制貸款買樓房﹐包括予三無人士﹐三無是無工作﹐無收入﹐無資產。

CDO (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
銀行把樓房貸款債項包裝成為CDO﹐並有些放大數十倍﹐財經術語稱Gearing﹐即一元買數十元的債權﹐只要幾個百份點的債還不成﹐那一元投資即化為烏有

還不止﹐財經專家把CDO再包裝發行另一CDO﹐即原本CDO 下的另一CDO﹐又放大多倍﹐即一元的投資買數百元的債權﹐換句話說﹐只要原本債項有幾百份之一不還﹐那一元便全部損失。

我只是用一元做比例﹐事實上﹐投資者購買CDO 動輒數十萬元至百萬元甚至更多﹐據統計﹐出事後的CDO 共七萬億美元之巨。

雷曼迷你債券(迷債)其中就是投資上述的衍生工具﹐它絕對不是一般傳統的債券﹐嚴格不能稱之為債券。Mini bond 是一般的俗稱。

CDS (Credit Default Swaps)
是保險公司發行予某項債權持有人的投資工具﹐只要該項債務到期不償(default)﹐保險公司便得如數賠償(視乎條款而定)﹐但購買CDS 的人不限於是項債權持有人﹐任何投資者也可購買﹐搏取相關債務default﹐可獲賠償回報﹐AIG 是因為發行及包銷此等CDS 弄至負債纍纍。

CDO CDS 衍生出來的還有其它期權﹐期貨﹐包括 Call Put 等等等工具。很複習﹖這已是最間單的闡釋。說到此﹐還未能入正題﹐但首先要初步了解甚麼是 CDO CDS﹐明天繼續。(未完)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樓市點睇 (投資篇十三)


對於樓市﹐我現在是門外漢﹐最近有個疑問﹐多間內房股公司發債付高利息﹐有些高達十三釐半﹐大家知道內地收緊銀根﹐向銀行借錢不易﹐外來資金正好填補這空檔﹐但十幾釐息在現時低息環境下﹐有點不可思議。做生意貴買貴賣﹐如果付高息可以一樣帶來更大利潤﹐沒有人會認為不對﹐但數據顯示﹐第一季樓房銷售已較去年同期下跌﹐全年更預測總樓面面積銷售減少百份之十以上﹐箇中隱藏不少危機。

香港樓宇早已到達了超天價地步﹐不是一般普通人所能負擔﹐記得每一次股市樓市崩潰前﹐大部份人都相信個市只會升﹐不會跌。97年樓市大跌前的論調是﹐香港七百萬人﹐答案當然是﹐七百萬人全部都要住所﹐ 答案當然亦是﹐所以結論是樓價不會下跌﹐况且97年回歸﹐無論特區政府或中央政府都不會讓個市下塌﹐全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香港樓價狂升﹐很大部份原因是內地客買家﹐政府統計是百份之二十﹐這數字不準確﹐據地產代理人士透露﹐所謂豪宅買家﹐應該一半以上是[國內豪客]﹐其中包括一些用公司名義買的。特區政府去年宣佈取消樓宇物業為投資移民項目﹐並將金額提高至一千萬元﹐據本人所接觸﹐內地來港人士所攜之金額均倍數於此。筆者兩天前接待幾位內地來客﹐他們過去數年買下多個住宅單位﹐全部是熱門的西九﹐貝沙灣等地﹐這次來港不是添購物業﹐而是沽售﹐他們也認為現時價太高了。

各位﹐我有個假設﹐倘若內地銀根再收緊﹐為了種種理由﹐內地人士需要現金﹐借貸又有困難﹐猜猜他們需不需要來港賣物業套現﹐又倘若這不是個別事件﹐因而引發市場連鎖反應﹐後果如何﹖不是筆者危言聳聽﹐世上沒有只會升不會跌的投資。

我的看淡理由 (投資篇十二)

我從後防主管轉型為營業員時﹐在資料研究部[]了一段時間﹐學習各項分析﹐有些公司從任何角度來看都相當便宜﹐拿去請教師傅﹐不得要領﹐心裡有點不忿﹐當時還年青﹐以為讀完了Adam Smith 的經濟學書便甚麼都懂。師傅最後一句話﹕The market is telling you something
現時香港股市平均市盈率十二三倍﹐是歷史低位﹐照道理應該瞓身﹐特別是內銀股﹐H股較A股平宜兩三成﹐以前是A股較H股貴的﹐這是甚麼道理﹖想起師傅那句話﹐便要從另外角度分析不尋常的現象。

我也相信雙底衰退會來臨﹐原因很簡單﹐經濟表面上增長﹐實則是人為因素﹐把商品期貨炒上去﹐但人民收入追不上物價﹐結果只有節衣縮食﹐生產商成本高﹐貨品賣不出﹐只有減產﹐結果大家可以想像。

我也不排除美國政府除了印鈔票買自己的債券﹐還入市買起股市﹐製造繁華現象﹐橫豎政府已是數間大企業的最大股東﹐自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成立了一個特別救市委員會﹐可以隨時干預股市﹐不須向證監會報告﹐只向總統負責﹐美國政府為救瀕臨破產經濟﹐有甚麼不可以做﹖

一個財政有困難的人﹐自救只有節儉﹐繼續花天酒地來刺激賺錢意慾﹐可以長久嗎​?

中國政府看透了﹐寧可讓經濟放緩﹐總好過經濟爆煲。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與世界接軌﹖ (投資篇十一)

香港交易所最近改動及延長交易時段﹐並沒有帶來好處﹐反為引來怨聲載道﹐交易時間多了﹐成交沒有因此增加﹐多了時間只有浪費人力及資源﹐似乎為改動而改動﹐所謂與其它市場接軌﹐也言之不成理﹐要跟全世界接軌﹐應該24小時運作﹐復活節也應該跟國內看齊不休市﹐現時只是和國內同步開市﹐不計開市前15分鐘的對盤時段(這時段是給利用做高低價)﹐但收市還是不一樣。
更受非議的是午膳時間﹐講接軌就是跟整個社會不接軌﹐下午一時半開市(明年更是一時)﹐與其他不是證券行業的人午餐聚會﹐難度甚高。

港交所曾作咨詢﹐大部份從業員反對下﹐結果仍是一意孤行﹐主席說很多交易所也沒有午膳休息﹐這是為改動而改動﹐不能說服的理由﹐人類生活﹐藉着科技發達﹐應改是使生活更方便更舒適﹐多嘆世界少做事﹐主席的話是強詞﹐違反人性﹐反其道而行。

聽聞有從業員曾發起運動﹐收集了千餘個簽名﹐但很多不得而知﹐想簽命也不知那裡﹐這運動不成功﹐缺乏宣傳是最失敗﹐若有人再發起運動﹐我願意教路﹐攪大佢。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個市點睇 (投資篇九)

當投資顧問最常被人問的問題是[個市點睇﹖]

蔡東豪在他的週刊專欄引述JPMorgan[個市會郁]他說這句是沒有錯的廢話。

股壇先驅馮景禧先生獨具慧眼﹐小弟入行時也從旁聽他的談話[偷師]當被問及股市走勢時﹐他經常說[上落市﹐長期睇好﹐短期反覆]。這幾句話﹐永遠沒有錯﹐放諸四海皆準。

不過﹐話得說回來﹐長線是否一定好﹐當然﹐於果在低位﹐譬如股災後撈底﹐持有三五七年﹐很難會錯﹐但如果摸頂入市﹐那要看看自己造化﹐假如在恆指三萬二千點入市﹐我相信十年內還很大機會見家鄉(現在已過了三年多)但如果在89年買下日經四萬點指數﹐真的上天也不能打救﹗(請閱二月五日拙文萬劫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