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設計的一國兩制,是他體會不可能短時間使港人適應中國共產黨的國情,香港是國際城市,對外開放,不同西藏新彊,老實說,對於內地及本港官員經常琅琅上口的口號式句語[根據基本法..人大常委..按實際情况..穩定繁榮...堅定不移..依法治港]聽得有些煩悶。政改問題不能不說作了假咨詢,連最保守的建制中人建議也未被採納,但凡咨詢,公佈結果時務必大綱解釋各提議的利與弊與不可行之處,但這次結果,是一言堂的[一錘定音],解釋欠奉。回歸後香港市民撕裂,雖不欲說中央造成,但種種策略是促使此現象最大的成因。對人大定了案的政改是非,香港人大致可分為以下數類:一) 既得利益者,主要在現行模式獲得大好處的;二) 理想主義者,包括學者學生及認為不公義的市民;還有一類,是大陸長期利用作滲透工具的組織如工會,同鄉會等,透過經常廉價活動,即一般人所說的[蛇齋餅粽],收買人心,此類被收買的均是中年以上,學識不高的[貪便宜]一族,他們經長時間的洗腦,所以一開口便是[你們這班抗中亂港..]的憤伯,其餘沒內容,亦不知爭論的為何物。再另一類是教育程度高,但不問世事,只顧自己安逸,只向‘錢’看,[攪事份子]在他們眼中萬不該,他們認為,英治時期大家也沒選港督,不知基本法的承諾,忽略歷史的轉變。
展望
香港特區政府長期處於弱勢,對上要聽從內地(或中聯辦,故有西環治港之謂),對內不能平衡各方利益,富豪動輒北上[篤背脊]乃見怪不怪,傳媒包括報刊電台等最受歡迎的節目是批評和挖苦政府。經此一役,結果仍未可料,但我對香港的少年學生改觀了,從以往的無禮貌驕生慣養,到現在的犧牲精神和自律,期望掌權多下放自由,予香港為世界將來示範城市。筆者當初不明白,以往恐共的皆上了年紀曾吃過共產黨苦頭的,示威的學生皆回歸後的土生土長,為何那麼拒共甚至抗共?社會上有不少人喜把黨與國混而為一,所以把他們定為不愛國。執筆時,政府和學聯準備談判,政府目前放下身段,有說要等10月21日APEC 北京會議後才採行動,畢竟這不是特區政府可以决定的事,筆者看不出‘談判’可有成果。(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