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醉眼看新聞 - 無處不碌咭

自從「香港無處不旅遊」號角響起,官員不斷用各式口號以催谷旅遊經濟,內地遊客無疑比低潮時是增加了,但消費令人失望,且不少「早出晚歸」,回流宿於深圳,「夜渡資」也省,另方面,香港人外遊人數也眾多,相信在外消費不比以前遜色,此消彼長下,本地零售業怨聲載道。

為吸引多些外來人士來港消費,官員繼續努力,設計及介紹甚麼旅遊打咭熱點,筆者不知成效如何,但看來不及小紅書推薦受歡迎,原因簡單,小紅書對象是旅遊人士,特別是以內地人立場出發,使旅遊(不一定多消費)有所值,但港官員目的是吸錢,要遊人多花費,用意目的大不同。

筆者獻計高官,與其挖空心思創建打咭熱點,不如想想辦法,開宗明義,誘發簽咭熱潮,打咭對經濟貢獻不大,今天連膠卷(菲林)也省,碌咭則非同小可,不獨帶動零售,從業直接受惠,連帶發咭公司,銀行,財務公司,以至收數公司等也得益不少。

至於如何鼓勵旅客多碌咭,高官高薪厚祿,應有妙計,筆者無意亦無本事當高官,恕不便發表意見,以免被誤會搶金飯碗也。不過,可以提點的是,旅遊目的是要見聞與自己所居地方有不同的事物,內地同胞不會專程來光顧愈開愈多的多多店,往風月街尋歡也非願意碰到全是說普通話的自己人。

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中國歷代王朝】(十六) 魏國

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75/403221),年代有多個說法,春秋時期末,汰弱留強,餘下十多個諸侯國,包括春秋五霸和吳王夫差及越王勾踐,其他小國均被蠶食吞併。其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再形成戰國七雄,秦、楚、燕、韓、趙、魏、齊,最後為秦國統一
魏國於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封諸侯國,存至公元前225年,共八位君主。

任朝   君主                                          任期(約公元前) 在位(約年)

     魏文侯                     (魏桓子之)         445-396         50

     魏武侯                     (魏文侯之)         395-370         26

     魏惠王                     (魏武侯之)         369-319         51

     魏襄王                     (魏惠王之)         318-296         23

     魏昭王                     (魏襄王之)         295-277         19

     魏安釐王                   (魏昭王之)         276-243         34

     魏景湣王                   (魏安釐王之)       242-228         15

     魏王假                     (魏景湣王之)       227-225          3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中國歷代王朝】(十五) 趙國

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75/403221),年代有多個說法,春秋時期末,汰弱留強,餘下十多個諸侯國,包括春秋五霸和吳王夫差及越王勾踐,其他小國均被蠶食吞併。其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再形成戰國七雄,秦、楚、燕、韓、趙、魏、齊,最後為秦國統一
趙國於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封諸侯國,存至公元前222年,共十一位君主。

任朝   君主                                         任期(約公元前) 在位(約年)

     趙烈侯                     趙籍                     408-400          9

     趙武侯                     趙武                     399-387         13

     趙敬侯                     趙章                     386-375         12

     趙成侯                     趙種                     374-350         25

     趙肅侯                     趙語                     349-326         24

     趙武靈王                   趙雍                     325-299         27

     趙惠文王                   趙何                     298-266         33

     趙孝成王                   趙丹                     265-245         21

     趙悼襄王                   趙偃                     244-236          9

     趙幽繆王                   趙遷                     235-228          8

十一   代王嘉                     趙嘉                     227-222          6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初哥學【戰國策】卷五•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父慈子孝

[蔡澤,戰國時期燕國人,為縱橫家之一,被趙國驅逐,去到秦國,說服宰相范雎讓位與他,說了以下的話,並列舉多個不急流勇退而下場悲慘的人物事跡。]

(第一節)(節錄)
蔡澤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

《禮記·禮運第九》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春秋左傳·隱公三年》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大戴禮記·卷九·第六十九篇·四代》
哀愛無失節,是以父慈子孝兄愛弟敬。

《新書·卷六·禮》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至也。君仁則不厲,臣忠則不貳,父慈則教,子孝則協,兄愛則友,弟敬則順。夫和則義,妻柔則正,姑慈則從,婦聽則婉,禮之質也。

《孔子家語·卷八·禮運第三十二》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晏子春秋·第七卷·外篇·外篇上·景公問後世孰將踐有齊者晏子對以田氏 第十五》
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經也。

《戰國策·卷五·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
蔡澤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

《三字經》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初哥學【呂氏春秋】卷六•季夏紀第六《四曰制樂》禍兮福 福兮禍

[《制樂》是其中對音樂的論述。此章謂禍福因由更問誰。]

(第一節)(節錄)
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文子·卷七·微明》
故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韓非子·卷六·解老第二十》
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
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淮南子·內篇·卷十八·人間訓》
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2025年5月27日 星期二

港鐵股東無辜頂罪說起

將軍澳線故障,港鐵被罰一千九百二十萬元,兼安排一天全地鐵半價收費,有市民認為罰則不夠。表面上,事故令當天乘客不便,作一些懲罰措施,是天公地道。問題是,港鐵是一個機構,機構本身不會犯錯,有錯誤可以歸咎管理不善,這是人為(或應有所為而不為)的問題,港鐵被罰,即港鐵公司投資者所享的利潤被減,何辜也!正確處理方法,是管理階層酬金花紅作某程度削減。

我們又常常聽到有人盛讚祖國偉大,這亦是謬誤之言,國家是個名稱,國家不會自行偉大或弱小。國家強大,是從政管治的功勞,管治者作個人的犧牲,令人民生活安定好過,偉大的是對國家人民無私忘我作出貢獻的人。國有盛衰時期,我們不會稱過去某朝代偉大。

美總統侵侵揚言MAGA,就是make‘使其國家強大,是要有從政者的宏願和努力,雖然方式惹起爭議,成功或失敗,都是人的所為,國家不會自行偉大或衰落。同樣,我們見到一些宏偉的建築物,也不會稱之偉大,也許偉大的是設計和建造的人。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初哥學【管子】卷十六《小問第五十一》非其所欲 勿施於人

[桓公問如何實行治理人民,管子以下回答。]

(第二節)(節錄)
管子對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語曰:『澤命不渝1』,信也。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堅中正外,嚴也。質信以讓
2,禮也。」

1 澤命不渝:澤是釋,捨的意思,此解捨命也不改變。

2 質信以讓:義為質,信以成而謙讓之。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管子·卷二十一·版法解第六十六》
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第十二》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