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弟子子貢談論另外兩弟子的不同處事態度]
(第十六章)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1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2
曰:「然則師愈與?」3
子曰:「過猶不及。」4
1 師:顓孫師、字子張,孔子弟子。
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也孰賢?:誰較賢達?
2 過:過分。
不及:達不到。
3 愈:勝過。
與:(同歟[粵音如])問詞。
4 過猶不及:意思是無論過份或不及也一樣不適宜。
[孔子和弟子子貢談論另外兩弟子的不同處事態度]
(第十六章)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1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2
曰:「然則師愈與?」3
子曰:「過猶不及。」4
1 師:顓孫師、字子張,孔子弟子。
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也孰賢?:誰較賢達?
2 過:過分。
不及:達不到。
3 愈:勝過。
與:(同歟[粵音如])問詞。
4 過猶不及:意思是無論過份或不及也一樣不適宜。
[鄉黨篇講述生活飲食等瑣碎事]
(第八章)
食不厭精1,膾不厭細2。
食饐而餲3,魚餒而肉敗4,不食。
色惡不食5,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6,不時不食7。
割不正不食8,不得其醬不食9。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10;
唯酒無量,不及亂11。
沽酒12,市脯13,不食。
不撤薑食14。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15。
祭肉16,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17。
雖疏食18,菜羹,瓜祭19,必齊如也20。
1 食不厭精:厭者饜也,意思是不嫌精緻。
2 膾:細切的肉。
3 食饐:[饐粵音意]食物變壞。
餲:[粵音壓]味變了。
4 魚餒而肉敗:魚腐是餒,肉壞是敗。
5 色惡:顏色難看。
6 失飪:烹飪不當。
7 不時:不合時令。《禮記·禮運》飲食必時
8 割不正:割與切不同,割是肢解。
9 不得其醬:沒有合適調味醬。
10 肉雖多 不使勝食氣:意思是肉量不吃多於主食,食氣(同食餼)米食。[食此讀粵音飼]
11 唯酒無量 不及亂:酒無限量,但不可醉而亂事。
12 沽酒:酤[粵音護]酒,只宿一夜未釀成的酒。
13 市脯:市上買來的肉乾。
14 不撤薑食:(薑去腥故不撤)
15 祭於公,不宿肉:公祭的肉不留過夜。(因祭祀一般連續兩三天,再過夜恐怕會變壞。)
16 祭肉:此指家祭之肉。
17 食不語 寢不言:(今人喜唸作食不言、寢不語。)
18 疏食:粗疏食物。
19 瓜祭:祭祖食物。
20 齊:(通齌)
[孔子看見落後地區也尊君重道,華夏諸國卻禮崩樂壞,欲去夷狄之國講道。]
(第十四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1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 九夷:指淮夷,春秋時期淮水、泗水一帶文化較低小數民族通稱。
《後漢書·東夷列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2 陋:意簡陋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