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期曾醉心學攝影,死慳死抵,儲夠錢買了部N字的名牌日本機,那時相機無全自動調較,除了對焦距有點幫助,一切都是自己憑經驗摸索和‘斷估’。參加多個攝影班,學會一大堆名詞,甚麼色温色差,現世代的人不會懂,加入攝影會,假日惟一活動就是出外拍照,在郊外趴在草叢一個小時,為求捕捉煞那鏡頭,手腳被蚊子釘了無數處也能忍耐。那時菲林不算便宜,相機沒有装上motor
drive,下手按鍵不會像現在的數碼相機那麼豪爽,且按鍵拍攝時發出的聲響可嚇跑雀鳥。
拍照後晚上更忙,家中細小,無黑房設備,造了厚簾把小客廳圍著,惟一的照明就是神檯上的小紅燈,微弱的紅色光不會對冲曬相片造成影響,見到有心儀的底片,把它放大又放大,最大的要把放射機在檯上擺得高高的,相紙放在地下,曝光時間試了多次,花了一張又一張的相紙才得到最後滿意,工多藝熟了,認為攝影展覽得獎作品也不外如是,於是加倍努力,開始參加比賽,自以為心血作品比大師不遑多讓,但幸運入了圍後便不見蹤影,同期的有一位頗談得攏的年輕朋友,富有一族,家族在南北行經營参茸店,他的攝影配件多多,作品得多次優異獎,我的心有點不忿,後來聽了一位長輩的一番話,立時頓悟,他對我說,你的作品不錯,但參加比賽不識做...,相信是本地攝影會的漏習。
自從數碼相機面世,傻瓜機的出現,加上無所不能的電腦軟件,人人皆可以成為出色的攝影家,我對攝影興趣漸失,改拍錄像,從擱在肩膊上裝上VHS錄影帶的重磅錄影機,到後來換了較輕便的Beta錄影帶,至現在容量巨大多功能又有防震的硬碟掌上攝錄機,數星期長途旅行也不用擔心,旅行完畢後,製片花的心血可不少,首先看一遍毛片(原裝未經删剪),然後再看兼做筆記,把要删剪和編輯的時間記下來,現在剪輯簡單方面快捷,以前需要兩部錄影機,錄像重複播錄,畫面質素轉差,現在數碼化,只需聯結電腦剪輯軟件,加上字幕,配樂,特殊效果等,但多個小時的攝錄要花十倍以上時間製作(明白一套成名電影為甚麼要用經年時間製作),難度之一是把多個小時濃縮,一大夥人旅行,位位都是主角,如何下剪,頗費思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