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年時筆者與一群嗜食者好周圍揾好嘢食,多時在廚房繁忙重點過後,每邀請大廚出來,表示對酒樓的食物讚賞,並請他喝一杯美酒,名廚除了高超廚藝,一般亦對酒有認識,一看知道是攜來的名貴佳釀,多欣然接受,因而我們認識了不少有名大廚,在非繁忙時間,名廚且親自下手,弄些合時小菜,吃起來,除了夠鑊氣,味道的確與其他廚師有分別,他們也樂意坐下分享心得。
說到酒,葡萄紅酒的學問也深,筆者除了認識一般名酒莊的名字,沒有深入研究,亦只能分辨難飲,好飲,好好飲,說的是入口時的感覺,好酒在酒杯放到唇邊時已能嗅到芬馥的味道,入口感覺滑溜,酒味也能停留在口腔一段時間,筆者僅此而已。真正專家有更多感覺描述,如酒的不同果味,丹寧酸(tanning),以至釀酒桶的橡木味等。
有一回,Bankers club邀請十餘人參加威士紀試酒會,筆者被邀請,相信是因為黃昏happy hour與朋友必喝威士紀,主持是來自蘇格蘭MaCallan酒莊的whisky master,是晚介紹約七八種不同年份的威士紀,大師說他多年經驗,絕對能blind tasting告訴是那個年份的,座中一位唔湊米氣,突然從外面拿來一杯別的牌子威士紀,請大師能否分辨,大師望了他一眼,拿起杯子,用鼻子嗅了一會,然後啖小口,說這是Ballantine 18 years. 'Thank you for the challenge, but I normally don't like to be tested this way', he added. 能分辨自己酒莊的不同年份酒已是了不起,但大師不足為奇,但別的牌子也能嚐得出,不愧為大師,點到你唔服。筆者是晚(三十多年前)買了兩瓶1946年的,有精美木盒連鎖匙的包裝及證書,每瓶印有獨特編號,後來與朋友喝了一瓶,另一瓶兩年前經拍賣行賣了。